• 问政河北
  • 古莲花池
  • 白石山风景区
当前位置: 文化

修复的不只是瓷器,更是一份情感与缘分

来源: 保定晚报  作者:
2020-04-29 11:01:21
分享:

  正在焗瓷的翟延宁。

  翟延宁的工作台,工具琳琅满目。

  手工打造的荷叶, 让修复后的瓷器更具艺术感。

  在翟延宁看来, 艺术也是焗瓷的更高追求。

  人之文明,无文脉不传。

  每个国家与民族,都有其文明及传承文脉。透过烙印在民族中的历史符号,一代代人生生不息,懂得自己“从哪里来”。更透过这些历史符号,形成属于一个民族和时代的特殊记忆与情感共鸣。根植于保定这片热土上世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财富和创造力源泉,也是我们延续文脉、守望精神家园的情感港湾,对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为此,本报专门开设“走近非遗·指尖上的保定”专栏,走进非遗传承人的生活,见证新时代非遗的保定烙印。

  □本报记者 邸志永

  1970年出生的翟延宁,一头短发精气神十足,看上去不像知天命的年纪。

  在部队得过三等功,退役后转业到机关单位,调到国企干几年后下海,从事电视节目制作,还创立自己的广告公司……在2015年迷上锔瓷之前,翟延宁的事业颇为圆满。

  而今,作为保定市收藏协会紫砂专委会主任的翟延宁,是锔瓷工艺保定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人生踏上了一条新路。

  摔出心魔

  迷恋紫砂壶20年,

  关注锔瓷盼能“修复生命”

  杯小乾坤大,壶中日月长。

  1999年,在天津洋货市场一家紫砂壶专卖店,带着一股好奇,翟延宁第一次接触到紫砂壶。

  “老板在泡茶,热情地请我们坐下润润口,那是我第一次接触到紫砂壶。漂亮、古朴、温润、典雅……满满都是艺术的气息。”第一次见到紫砂壶的情景,翟延宁永远忘不了。

  2000年左右,茶道文化在古城保定开始流行。

  “那时候,身边聚集了一帮茶友,对紫砂壶推崇备至。分享紫砂壶,成为大家共同的乐趣。”迷上紫砂壶的翟延宁,为此看了大量的书,“不论是专业图书还是论坛网站,那时候每天得泡在里边6个小时以上。”

  10年不间断学习,翟延宁对紫砂壶的断代、鉴定已有了一定权威性。然而,在收藏、把玩紫砂壶期间,也总有一些遗憾发生。

  玉不过手,紫砂壶也一样。

  2010年,翟延宁和朋友在北京看紫砂壶展。展会上,翟延宁将一把标价1.8万元的紫砂壶,交给朋友把玩。结果朋友翻看时不小心,壶盖掉在地上摔成两半。“那时候我那朋友一个月才3000块钱工资,赔起来有压力。我就找人说和,最后赔了8000块钱,我俩一人一半。”朋友感念翟延宁的仗义,将这把残破的壶转让给他。

  怎么把破损的紫砂壶修复,翟延宁一度着魔。

  “那时候朋友们在一起把玩,少不了摔一下,磕碰一下。时间久了,看着心爱的物件坏了,是真心疼。”带着这份心疼,翟延宁开始接触有“修复生命”之称的锔瓷工艺。

  练出绝活

  在1毫米厚的茶杯上,用零点几秒的时间,

  钻出0.5毫米深的孔

  2015年4月,经过多次沟通,翟延宁如愿拜锔瓷工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王振海为师。

  “我师父王振海,出自锔瓷世家,祖上是清代宫廷造办处御用工匠,是锔瓷中的‘大内高手’。师父4岁开始学锔瓷,至今已经60多年,掌握着24样72种136道锔瓷绝活绝技。”翟延宁称,他跟着师父学习三年,自谦“跟师父比,只掌握皮毛。”

  锔瓷是一门细活。

  “就拿钻孔来说,有的瓷器胎壁只有1毫米,锔钉眼的深度要控制在壶壁的一半,这个完全靠手感。力量不够,钉眼浅锔得不结实;力量稍大,胎壁被钻透,不仅茶水会渗出,还会给瓷器造成新伤。”翟延宁称,为了练手感,他的手被锔钉扎破无数次,“还不能裹胶带,那样会失去手感……后来,我的手指都练得受了伤,还得了腱鞘炎,疼的时候拿不了东西,受的罪多了去。”

  聊到兴浓,翟延宁拿出自己的一件得意作品。

  “这是一个清康熙年间的民窑青花茶杯,胎壁在1毫米左右,裂了三道纹,是我专门从古物市场找来,用来突破自我的极限,因为再薄的我也没找到。”翟延宁手中的青花瓷杯上,有12个孔6个铜钉。

  在1毫米厚的茶杯上,钻出0.5毫米深的孔,即便是对翟延宁,也是一个考验:“钻孔瞬间,要像个狙击手一样屏住呼吸,全身静止不动。在找到手感的一刹那,用零点几秒的时间,迅速完成。”

  追求艺术

  给破损瓷器注入新生命,

  保存下那一份份情感与缘分

  在翟延宁看来,锔瓷是一个“化腐朽为神奇”的手艺:注入的是生命,修复的是情感,升华的是艺术。

  2017年,朋友给翟延宁送来一个官窑盖碗要求修复。“一个碗价格数万元,一对儿价格还得翻几番。结果,其中一个摔两半了。”翟延宁称,由于这盖碗胎壁只有1.7毫米左右,需要考虑的东西很多:怎么布局修复,怎么用钉最少,怎么形神兼备,怎么避开图字纹饰……

  “放了半年多,前几个月就是观察。后来一天晚上9点多,我喝了点酒,找到了感觉,一修修到大天亮。第二天,跟抽了魂儿似的,累得不行。”翟延宁称,每一次修复,特别是有挑战的修复,都是他给瓷器注入生命的过程。

  “特别痛苦,让你失眠、煎熬、纠结。不过,一旦做成了,又是一件特别幸福的事儿。”翟延宁称,这些年,经他手修复的作品有500件左右。

  拿出一个紫砂壶壶盖,翟延宁告诉记者,这是一个朋友送来的,是那位朋友亲人送的生日礼物。

  “我修复的看上去就是个壶,可很多时候,修复的其实是一份出现破损的情感,一段寄托着美好的缘分。”正是带着这种心情,翟延宁很多时候感觉,自己“像个成人之美的医生”。

  这些年,除了紫砂壶、茶杯、玉器、翡翠、玛瑙等物品,只要是破损了的物件,他都设法让其归于完整,并带有艺术的美感。

  “师父常说,简单修复那是匠活,修复了还有新的观赏把玩价值,这才是艺术。”带着这股“缝补生命,修复艺术”的理念,翟延宁努力让每一件修复的物件,拥有新的艺术生命力。

  “锔,其表为修复之艺术,其内乃圆容之人生。”今年50岁的翟延宁说,他的锔瓷修炼,才刚刚开始。

  ■相关链接

  锔瓷这一行当,早在宋代《清明上河图》中,就已有描绘。在不断的发展中,锔活有了粗活和细活之分:粗活以锔补民间生活用品为主,所用的工具大而粗糙;细活也就是秀活,多为达官贵人服务,所用的工具小巧精致,锔钉也有金钉、银钉、铜钉、豆钉、米钉、砂钉之分。

  锔活包含着十几种修复瓷器的绝活,嵌补、嵌口、包边、包嘴、镶包、嵌饰、做件、补件等镶嵌包锔法,不仅可将破损瓷器修饰完好,还可使其变成另外一种形式的工艺品。

关键词:责任编辑:马书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