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问政河北
  • 古莲花池
  • 白石山风景区
当前位置: 文化

冀晋锁钥地 两路守雄关 扫码观看视频

来源: 保定晚报  作者:
2020-04-28 10:50:33
分享:

阜平段明长城。 本报记者 罗大庆 摄

近看保存较好的城墙。 本报记者 罗大庆 摄

  此段长城长约80公里,仅有片段城墙,敌台均为茨字号;在史书记载,这段长城有古道口、柴皮岭、落路口、刘岭口等隘口;新中国开国十大元帅中有8位曾涉足这里

  □本报记者 苏兰生

  古有“未到五台先看寺”的说法。春日里,驱车前往长城岭,离目的地还很远,就有了到清凉世界的感觉。

  爬上长城岭,凉风飕飕。西看山峦,空然寂寥;东望沟谷,村庄渺远。长城岭关口处在河北、山西两省交界处,在明代是长城的一个重要前沿隘口。

  明长城在阜平段延伸,有两个特点:一是分属真保镇的两路——倒马关路和龙泉关路所辖;二是长城出涞源县后,沿太行山脉南下,参差分布河北、山西的交界地带。

  有明一朝,阜平段长城处在内地,与外长城、京畿之地相比,战略地位次之。所以,长城防线虽长,实际修筑段并不多,多为险要山险。至清朝以后,对这段长城的修护也不够,致使长城遗存较少。

  倒马关路管理的长城起于涞源县狼牙口,至阜平县段庄乡铁岭口。据市文物管理所调查,此段长城长约80公里,仅有片段城墙,敌台均为茨字号。

  在史书记载,这段长城有古道口、柴皮岭、落路口、刘岭口等隘口。今天,这些地名犹存,隘口已了无痕迹,茨字号3、4、5号台亦不知何方。在铁岭口东约2公里处有一座空心敌楼,门额上石匾字不可辨,应为茨字6号台。楼内保存石碑一通,为万历四年(1576年)春防兵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右佥都御史汪道昆巡道至此所立。

  7、9号台在山西灵丘境内。阜平县境内黄崖西北约2公里处有一敌楼,可能是茨字10号台。从此台向西,灵丘县境内有11、12、13号敌楼。再向北,在阜平县境内又出现14、15号台,两台之间城墙遗址残高不足1米。14号台楼内有一段保存完好的石碑,为万历二年(1574年)所立。

  吴王口是倒马关路长城较为险要的一个隘口,今关口建筑荡然无存。在吴王口东北通灵丘县的一条沟谷里有16号台,当地称为下平台楼,台楼顶完好,楼东南角有一天井可上台顶;17号台被当地称为上平台楼,楼顶垛口塌平,为抗日时期受炮轰所致。

  从段庄乡铁岭口开始,沿山脉以下的长城由龙泉关路管辖。

  长城岭处在龙泉关西约10公里,阜平县与山西五台县交界处。城墙南北走向,关口居其中,墙两端各有一砖砌敌楼。关口北面城墙保存完整,石砌垛口犹存。南端城墙塌坍,已不成墙貌。关门顶部门楼已毁,仅存顶部塌落的拱形门洞。

  由长城岭向南,到龙泉关路所辖最南端的三关子口(今三官),与鹞子崖长城相连,进入石家庄市灵寿县。这段长城防线长约62公里。

  龙泉关路所辖长城全线,均在丛山峻岭之中,除长城岭一带有近千米城墙和下庄山上有一小段城墙外,其余地段均以山险为障,未筑城墙,仅设有一些隘口和石砌烽火台。阜平县境内歪头山南侧的山梁上,有几座残塌的敌楼和一座石券顶房屋遗迹;黑崖山至长城岭间,有一些毁坏的石砌烽火台。由龙泉关再向南,在安门沟原有城墙,后被水冲毁,现存长度不足10米。黑林沟北2.5公里处有一座烽火台,北面较完整,其余三面塌成石堆状。三关子(今三官)处原有3座敌楼,均已坍毁,现仅存遗迹。

  龙泉关城为明正统二年(1437年)所建的龙泉下关,是通往山西的重要关口。关城分内、外两道,现在均已塌毁,仅存一关门。关城南北两侧与山顶相连的城墙亦已毁坏。

  阜平县城至五台山有78公里,龙泉关是五台山寺庙的东大门。据传,沿此路的阜平县境内,兴盛时期有20多座寺院,有名的至今仍有益寿寺、龙宿庵等。

  这段长城留有1927年至1928年晋奉大战的遗迹。新中国开国十大元帅中有8位曾涉足这里。新《阜平县志》主编高明乡说,诸多抗击日寇的英勇战斗与红色革命、绿色发展、生态文明在此融合一起,共同构成一个丰富鲜活的系统教育工程,给后人以奋进不息的精神力量。

  在此,还留有秦朝大将修路的条石、杨延昭的挂甲树等民间传说,传有三朝清代皇帝朝台的故事,以及龙泉关都司秀昆抗击八国联军的战事……

  往事已矣,再看今朝。离龙泉关不远处,一幢幢高楼在山谷里拔地而起,演绎着偏远山村变城镇、村民成市民的喜人变迁。

  在长城岭上,遥想一桩桩长城战事,您会有着似乎烽烟燃起,铜炮铁铳、滚木雷石、弓箭矢镞,守城官兵抵御入侵之敌的历史想象。车过龙泉关,向东一路前行,您会亲眼所见一处处新变化,在冀晋雄关之下也正演绎一则则扶贫攻坚、百姓脱贫的暖心故事。

  (本期历史文化顾问:河北大学博物馆教授 李文龙)

关键词:责任编辑:马书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