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历来是城市的经脉。扬州北接淮河,南濒长江,东近黄海,优越的地理位置使当地文化呈现出多元性。除了厚重的文化底蕴,扬州还有沧桑的历史。从“烽火扬州路”到“扬州十日”,战乱曾经将这座城市变为废墟,“街垂千步柳,霞映两重城”的繁华也被留在了唐诗之中。
扬州是一个古老的城市,传说大禹治水后分天下为九州,“扬州”就是其一。事实上,早在新石器时代,扬州就有了人类活动的踪迹,春秋时吴王夫差打通江淮两岸,使扬州处于淮河入江的交会点,奠定了扬州在水运交通上的枢纽地位。随后隋炀帝一言九鼎,大运河直下扬州。从此,滔滔的运河水纵贯南北,扬州一下子繁荣了起来。
扬州像个没落的贵族,宋代之后逐渐消沉,但又不甘消沉。只有尊重和保护,才能使文化得以延续。几百年后的今天,扬州以“融遗址保护、文化展示、考古科研、历史体验、观光休闲”为特色,不仅疏通了唐子城护城河水系,架起了迎驾桥,还打通了唐子城景区与宋夹城体育休闲公园,恢复了沿线生态植被,复建“双峰云栈”景区。
随着河道不断改造,瘦西湖荷花塘内的水终年充盈,站在塘边看去,“双峰云栈”景观尽收眼底。一座栈桥架在中、东两座山之间,疏浚过后的唐子城护城河水从下方流过,两侧的山石峭壁及南北地势的高差形成了叠水景观,一条长长的瀑布从听泉楼一路逶迤,途经洞壑、悬崖、石潭,随势造型,起伏跌宕,不断有水击山石声传来。周围的亭台楼阁好像从河底直接长出来似的,与园里的黑松黄石相映成趣。
“双峰云栈”最早是“瘦西湖二十四景”之一,《瘦西湖园林名胜图》和《扬州画舫录》均有记载。乾隆年间,很多文人墨客在此观景抒怀,栈道的石壁上还留有他们的墨宝,“松风明月”这四个刻在桥壁上的字是两淮巡盐御史高恒写的。
顺着水流,四处是花影游人。背书包的学生排着长队在花下穿行,间或有凋落的花瓣在水面浮动,天空和楼阁的倒影模糊交错。亭子里的人三三两两聚在一起,眉飞色舞地讨论着大煮干丝还是红烧狮子头,烟火气十足。坐在瀑布前品茶的人神情淡定,哪怕细碎的水花打在脸上,仍稳稳地往杯中斟茶。
扬州不光有“八怪”和美食,还有园林盛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苏州园林的主人大多是文人,造园时追求意境美,所建园林一般用作园主隐居之所。而扬州园林的园主多为富商,所建园林不光用来居住,还用做商业活动,所以大多追求奢华,瘦西湖就是一个典型。整个湖面碧波一片,环望亭台楼阁,极富云水情趣。据说乾隆六下江南,次次都要来扬州逛园子、听戏、品尝美食。
从“天下九州”到“烽火扬州路”,从“扬州十日”到乾隆下江南,这座城市历经繁荣与变动,却在中国文化和文学史上留下了宝贵的财富。相继而起的扬州画派、广陵词派、广陵琴派、广陵棋派、扬州曲艺等和扬州的园林一道,深深扎根于这块土地,在历史进程中兼收并蓄,不断发展繁荣。扬州之美,美得鲜活。(作者:米广弘,文化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