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问政河北
  • 古莲花池
  • 白石山风景区
当前位置: 长城原创

给特殊孩子一个完美人生
——记涞水县特教中心校长于艳玲

来源: 长城网  作者:王贺亮 李艮春
2018-08-14 16:29:54
分享:

于艳玲(左四)和老师们进行教学交流。 王斌 摄

于艳玲和学生交流。 王斌 摄

  长城网保定讯(通讯员王贺亮 记者李艮春)在教育行业,特教老师与其他老师不同,他们每天面对的,是一些智力、生理有缺陷的孩子。虽然很难听到学生一句简单的祝福,甚至是一声主动的称呼,但孩子们每一个微小的进步都触动着特教老师的心。

  于艳玲就是一位特教老师,也是涞水县特教中心校长。自2008年涞水县特教中心开办以来,她一直担任校长。特教工作的辛苦是常人难以想象的,但她坚持下来了,她希望自己的付出,能够让这些残缺的花儿也有春天。

  招生难,走遍涞水县的村村落落

  30年前,于艳玲毕业后在涞水县幼儿园工作。2008年,特教中心从县幼儿园分出来,独立成校,于艳玲担任校长。“刚来的时候,这里只有13个孩子,8名老师,学生少,教学和办公条件差。”谈到最初的特教中心,于艳玲说不出的心酸。

  学校成立了,首要任务就是招生。于艳玲利用节假日,带着几名老师走村串巷入户招生。当时残障儿童的招收难度大,一些家长直接将她们拒之门外,认为自己的孩子没有残障,还有的家长认为残障儿童上学也没用。有些家庭家境非常贫困,每月一百多元的食宿费也让家长难以承受。但她们没有放弃、没有退缩,一次又一次敲响残障儿童的家门,无论如何也要让孩子上学。

  为解决资金问题,于艳玲带上孩子们的资助申请等材料往返于县残联、民政局、教育局之间,为孩子们办理低保和住宿生补贴,涞水特教中心也成为保定市第一所零收费的学校。接下来,她又向社会求助,很多爱心人士纷纷给孩子们买来校服、床上用品、食品等,解决了他们在校吃穿用度等问题。三个月后,大部分适龄残儿都入了学,在校生增加到65人。

  教学难,与病魔抗衡不忘特教初心

  学生有了,如何授课与听课却成了难题。在教学过程中,于艳玲发现有些学生听不懂老师讲课,学生们学得受罪,老师们教得也费劲。深知所用教材不适用中重度智障学生,她决定重新编写一套校本教材。

  就在此时,命运给于艳玲开了个大大的玩笑。2013年暑假,她被确诊为子宫癌。“当时我就哭了,但哭有什么用?”哭过之后于艳玲选择了坚强,她住院治疗的两个月,正值新学期开学,她躺在病床上还在安排部署新学期的工作,一边承受着呕吐腹泻等化疗反应,一边把工作安排妥当。住院期间,她始终念念不忘孩子们,出院第二天,不顾家人反对来到学校。

  2015年,不幸再次降临到于艳玲身上。子宫癌转移为肝癌,每月化疗一次,持续将近一年时间。她从不会因病痛影响工作,还几次因工作忙而延后治疗时间,医生护士无不为之感动。化疗期间,她的身体极度虚弱,但躺在病床上,她仍在整理教案资料。其他病人是躺着休养,她是强忍着不适,斟酌校本教材的每一个字句、每一张图片。

  从校本教材的编写到审核,再到编排,她都积极参与、严格把关,并经过认真总结,反复修改,无数次模拟讲解。功夫不负有心人,这套新的校本教材得到领导、老师和学生们的一致认可,并应用于保定市所有特教学校教育,于艳玲欣慰极了:“再辛苦也值了,我只希望在校外看到学生们时,他们不再只知道玩,而是能展现自己的价值。”

  就业难,奔波于企业间圆学生就业梦

  为了孩子们将来能够适应社会、回归社会、融入社会,于艳玲筹措资金新建模拟超市、模拟厨房、模拟宾馆,购置洗车设备,带学生到车站、公园、医院、超市、学校、影院等场所,为他们提供更多的社会实践机会。

  大学生就业难,残障学生就业难上加难,于艳玲为此绞尽脑汁,跑遍养老院、饭店、宾馆、家政公司、洗车行等,为学生开拓就业门路,研讨就业方向,带学生到实地参观学习。她用真诚和汗水圆了15名残障学生的就业梦,实现了他们的社会价值。为此,于艳玲已经努力了整整十年。

  于艳玲用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给予这些特殊的孩子们完美的人生,践行了一位共产党员的先进性、模范性,体现了一位人民教师无私奉献的人生追求。

关键词:涞水,特教责任编辑:李艮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