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您当前的位置 : 长城网 >> 保定频道 >> 人物

饶阳64岁蜂农自费办班授业

来源: 长城网 作者:邢梅智 2017-09-11 08:41:02
【字号: | | 【背景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王计训查看蜂箱。赵泽民 供图

  长城网衡水9月8日讯(记者 邢梅智 通讯员 李月锋 赵泽民)衡水市饶阳县有这样一个“与蜜蜂打了一辈子交道”的农民,他叫王计训,今年64岁。面对养蜂业存在的年龄老化、青黄不接的现状,他腾出3间房屋,自己编印材料,自己承担一切费用,从2009年春天开始,每年办两次“养蜂业技术经验交流培训班”和三四次例会,影响和调动了当地蜂农致富的积极性。

  耳濡目染 与蜜蜂结缘

  王计训是饶阳县东里满乡郭村人,上世纪50年代,他的母亲病逝,父亲也患上了重病,接踵而至的不幸使这个贫困农家陷入瘫痪。7岁的王计训被迫寄养到舅舅家,因为舅舅家是“养蜂世家”,耳濡目染,他也渐渐爱上了养蜂这一行。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养蜂是饶阳县的支柱产业,蜂产品由县土产公司统一收购外销,养蜂从业人员大都是青年人,王计训便是其中一员。就在这一时期,王计训成立了“青年养蜂联谊会”,想吸引更多的青年人加盟养蜂队伍。不料,由于经验不足,王计训和多数年轻的养蜂者一样,吃了败仗、赔了钱。

  吃一堑,长一智,王计训认识到专业知识不足是失败的主要原因。于是,他买来了养蜂书籍、订阅了养蜂报刊,还多次到石家庄、北京请教专家,使东里满乡一带的养蜂业恢复生机,蜂群有增无减,产量也提高了。

  在此基础上,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王计训先后在中央农电大、中国农函大进修结业,装满知识的头脑成为他做大养蜂业的动力源泉。他牵头建立了“养蜂协会”,给“农民+蜂农”进行双向培训;还在小堤、桑园等30多个村的果园、蔬菜大棚里推广“蜜蜂授粉技术”,增产增收效果显著,使广大农民认可了蜜蜂授粉可以省工、省时、节约成本的事实,也使蜂农掌握了在设施大棚和露地作物上投放用蜂量的技巧,农民和蜂农实现了互利双赢。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2009年初,王计训联合数十位蜂农联合组建了“康阳养蜂专业合作社”,将周围十里八乡分散的养蜂户团结起来,走上了“联合闯市场”的道路。

  对养蜂业挚爱 自费办班传授技术

  愿望是完美的。然而,合作社的招牌挂上之后,王计训发现合作社操作起来很难。王计训对笔者说:“合作社是新生事物,既没有现成的范例,也没有硬性的规定,法定的章程、规则等理论上行得通,可实际干起来十分困难。”

  为此,王计训和同事一起走访了县内外十几家养蜂合作社,本想学习别人的经验。结果发现,绝大多数是徒有虚名,没有实际运作。他说:“在走访的十几家合作社中,几乎都是一两个人支撑着,跟个体户养蜂是一样的;只有一两户与企业单位合作。”尤其令王计训惊心的是,在十几家养蜂合作社中,60岁以上的蜂农占80%以上,那些领着养老金的“老弱病残”依旧是养蜂产业的中流砥柱,而有知识、体力壮、头脑活的年轻人谈及养蜂,均避而远之……走访结束,王计训失眠了。

  “出于对蜂业的热爱,对蜜蜂的依恋,我决定自费办培训班、开经验交流会,通过这样一个平台,一是培养年轻的养蜂人;二是让分散的、流动的养蜂人团结起来,拧成一股绳;三是通过交流经验,互相学习,共同进步,养蜂的技能才能进一步提高。”王计训说,这也是他8年如一日,举办经验交流培训班的初衷。

  自打2009年合作社成立那年春天起,王计训腾出自家的3间房屋当培训室,每年春季、秋季各办一期经验交流培训班,由河北农大一名讲师和8名资深养蜂专家轮流授课,为安平县、深州市、武强县、河间市和饶阳县的青年初学者传授养蜂知识。“参加养蜂技术培训的蜂农不用交钱,学习资料是我复印的,中午饭都在我家吃大锅菜、馒头,也不用交饭费。对于初学者,我还免费送技术光盘、蜂王、蜂药等,帮助他们克服困难。”王计训说。

  此外,对于自愿养蜂的困难户、残疾人,王计训还免费送蜂群、蜂箱、蜂具、蜂药等,8年来累计送给困难户蜂群45箱。同时,王计训在每年1月6日召开老中青蜂农代表会(也叫例会),总结各区域的成绩和不足,讨论当年的工作方向,为蜂农增产增效提供指导性建议。春繁季节,还不定期召开临时会,解决生产中的疑难问题,组织成员到外地参观学习,开拓蜂农的视野,提振蜂农养蜂的信心。

  “每年办两次培训班、开三四次例会要搭进去多少钱?”记者问。

  王计训说:“我没算过钱数,说说大概人数吧,每一次培训会要来300人左右,这么多人吃饭怎么做?我让两个闺女、几个邻居过来帮忙;一年开几次例会,一次来三五十人,两个闺女帮忙做饭就中了。自己买菜买馒头,自己家人做饭,所以,花了多少钱,没法算!”。

  希望造福大家 壮大养蜂队伍

  今年80岁的蜂农李友因身体原因,失去了管理蜜蜂的能力,家里没有蜜蜂了。尽管如此,2月26日,他仍按时参加“养蜂工作例会”,在会上生动讲述了自己以前放蜂时的辛酸往事,引导青年人少走弯路。70岁的李拥军动情地说:“再过五年,我们中间的好多老师傅就没有了,应该抓紧办一所学校,建一个示范养蜂场,赶快培养接班人,我要当老师讲课,一直讲到讲不了为止。”

  85岁的蜂农夏国柱临终前还默默守着一箱蜜蜂,紧紧拉着王计训的手,说:“过去学徒不易,你还年轻,可也是六十多岁的人了,千万别把这点玩意(养蜂技术)带到土里去……”看着老蜂农期盼的眼神,王计训感动得流下了眼泪。

  老蜂农的嘱托,逝者的遗言,氤氲着老一代蜂农对蜜蜂有着不舍的眷恋,坚定了王计训继续办好培训班的决心和信心。

  前不久,他在写给饶阳县政府领导一份“请示报告”中写道:养蜂业目前面临这些难题,一、气候变暖,环境污染,蜂农生活艰辛、收入不稳,近三年来,蜂群呈下降趋势,有的蜂农出现弃蜂改行的苗头;二、养蜂队伍老化严重,75%是60岁以上的老年人。20%是中年人,5%是青年人,养蜂业后继乏人。三、养蜂有较强的专业性和特殊性,没有两年的养蜂阅历很难掌握它的技术要点。现在,公益办学习班的很少,收费办班的大都集中在城市,收费贵、时间短,很难学到实用的技术……

  基于此,王计训希望县委、政府帮助建设“养蜂实验培训中心”和“授粉蜂示范繁育场”,使理论与实践相衔接,学用结合,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加入到养蜂队伍中来,加快培养新型职业蜂农队伍,增强蜂业发展的活力。

  采访结束时,王计训拿出一本“康阳养蜂合作社社员名单”,上面记录着每个社员的姓名、电话、养蜂年数、养蜂群数等基本情况。王计训说:“现在,这个本子上登记的社员有300名,4月20日新增承德市蜂农10人、沧州市蜂农2名,队伍正在扩大。可是,人越多我的压力越大呀!”

关键词:饶阳,蜂农

责任编辑: 王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