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长城网>>保定频道>>法制

“求职贷”沦为骗局 监管不可视而不见

来源:长城网 作者:芦静 2016-04-27 05:28:00
【字号: | | 【背景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导语:“贷款参加培训,培训后可高薪就业。”如今再看到类似信息,24岁的小君苦笑不已。本想觅得“好饭碗”,却不料不仅工作没着落,还因参加“培训”贷了款,要每个月定期还900元。近年来,由于高校毕业生增多等因素,不少企业利用大学毕业生求职心切、对现实复杂性认识不足的特点,以高薪诱惑学生,让学生接受“岗前培训”,而“培训费”则是通过信贷公司借款。

  “求职贷”沦为串谋下的一场骗局

  “求职贷”毫无诚信可言

  如今盯上大学生的消费信贷还真是不少,上学期间有“名校贷”“爱学贷”“京东白条”等等,就连毕业了都有所谓的“求职贷”。都说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可有时天上真的会掉馅饼,只是这馅饼更象是陷阱。看到了郑州用友宣传页上承诺的优厚年薪,小君便怦然心动,谁料想用友公司并不签订劳动合同,而是要小君缴纳12765元的“培训费”,随后的事情当然是一环套一环,小君非但没有找着工作,而且还要偿还一万多元的贷款。

  类似郑州用友这样以高薪为幌子,以培训为名,诱使大学生签下贷款培训协议的做法,当然属于违法行为。值得注意的是,郑州用友并不是单独“作案”,而是和信贷机构有着紧密合作,一方为培训机构(郑州用友并不具备培训资质),利用大学生求职心切、对现实复杂性认识不足的特点,以高薪诱惑学生,让其接受“岗前培训”;另一方为信贷机构则直接将“培训费”打给培训机构,再辅以高额的“咨询费”“服务费”等等,统统由贷款方(毕业生)承担。总而言之,只要你参加了“培训”,你就“入局”了,你就成为他们的猎物,以后等待你的将是漫漫还款路。

  拿人钱财,替人办事。倘若,培训机构帮毕业生找到一个高薪工作,也算是好事一桩,那点贷款自然不算是事。但是,恰恰相反,这些培训机构表面上是推荐工作,其实是毫无诚信可言,乱改简历,所推荐的工作与之前的承诺天差地别。

  与实际情况不符,涉嫌欺诈

  培训机构与信贷机构的串谋让“求职贷”沦为一场骗局,且不说许多培训机构并无培训资质,也不必说其连环设局的骗术如何高明,单单就其推荐的工作而言,其虚假夸大的高薪宣传就与实际情况不符,仅此一点就涉嫌欺诈。但是,似乎这样的培训机构并未得到相应的惩处,相反日子过得相当滋润。

  觅得“好饭碗”不易,但掉进“求职贷”的陷阱却不是那么困难。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大学生的就业培训沦为培训机构与信贷机构的“唐僧肉”?其实很简单,没有买卖就没有杀害。一则当今高校毕业生增多,部分就业市场已趋于饱和;二则高校毕业生在校时就业指导与培训并不充分,他们还抱有不切合实际的幻想;三则工商管理等监管部门存在着取证困难的实际情况,受骗的大学生很少主动选择投诉。

  培训机构的精心设局和信贷机构的唯利是图让“求职贷”成为一场骗局,频频伤害着那些刚刚走出校园的毕业生们,这难道就是他们踏入社会的第一课——骗与被骗,如果真是这样,这一课未免有点沉重。

  对“求职贷”的监管不能缺位

  如此“假招聘、真培训”,招聘企业明显是出于捞取利益——与贷款公司联合赚取求职者的培训费。对类似带有欺诈性质的招聘,大学毕业生应积极向相关部门举报,以维护自身权益。相关部门也应该出面打击,以净化招聘市场。招聘会组织方、招聘信息发布平台也有责任加强审核,一旦出现“高薪招聘是假,高价招生是真”,也应该为没尽到最基本的审核义务,承担一定的法律责任。

  另一关键问题是,用于“求职贷”到底合不合法,是否该受到相关机构的制约与规范?虽然“假招聘、真培训”不能完全等同于“假招聘、真骗钱”,但“求职贷”关系到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权益,像其他“校园贷”一样关系到校园金融生态是否健康。像小君的“求职贷”,24个月共需还款15796.65元,年利率超过23.7%,贷款公司显然是在以盘剥学生的方式,为自己牟取高额利润,监管不可视而不见。

  维权碰壁比招聘诈骗更可怕

  大学生刚刚走向社会,对这些丑恶的社会现象没有“免疫”能力,这很正常,不正常的是,150名大学生遭遇到了维权困境,一个人被盘剥走近两万元,这么多人加起来就是数百万元,可见这不是小问题,也不是消协就可以出面解决的。公安不愿介入,法院不愿受理,这让四处碰壁的学生情何以堪,难道就这样不了了之,任凭招工骗局继续上演?

  从某种程度上说,某些执法机构的不作为,导致社会乱象环生,百姓防不胜防,而更让人纠结与不安的是维权碰壁,它其实比招聘诈骗更可怕,因为被骗的人可以吃一堑长一智,至多缴一次“学费”,而招聘诈骗不予以强力阻止,不受到法办,就会有更多的人受到欺骗与坑害。

  (据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红网等综合)

关键词:贷款,培训,高薪就业

责任编辑: 李艮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