厨余垃圾制成酵素 师生变身环保达人
在增城大件家具循环利用中心,压缩机每天能打包1吨海绵,创造800元的收入。 南方日报记者 李细华 摄 加入水、糖后的厨余垃圾,经厌氧发酵后会产生环保酵素,可用于清洁家具。在增城、从化的学校,都有环保达人参与这个试验,目前参与的人当中大部分是师生。2—3日,市城管委带队调研增城、从化垃圾分类的情况。据悉,在增城区垃圾分类进课堂的示范点,垃圾分类教育已纳入学校的校本教程,成为日常的综合实践课。 环保教育成为学校特色 对于增城区增江街第二小学五年级的同学而言,每周两节的综合实践课是颇有趣味的环保课程。早在2008年,该校就把垃圾分类教育作为教学活动,归入综合实践课程。在学校组织编写的综合实践活动系列校本课程中,五年级的课本《我的环境我做主——身边的环境我来护》,就是专门用来教导孩子了解垃圾分类、环保酵素、栽培种植等环保知识的课程。 环保教育已成为该校的特色教育。学校每周的班会都是环境教育主题会,通过唱歌、小品、相声、知识竞赛、手抄报等形式进行环保教育。此外,学校还组织了亲子种植探究活动、垃圾分类社区调研活动等一系列活动。 在探究活动中,老师和同学们都发现,厨余垃圾在家庭生活垃圾中所占的比重很大,大家便开始探讨如何处理厨余垃圾。最后,学校推出了一个新的研究项目——制作环保酵素活动。 今年4月,老师们开始带领学生利用家中的厨余垃圾制作环保酵素。学生收集新鲜的蔬菜叶、果皮等,加入水、红糖后放在瓶中发酵3个月,每个班级制作1桶。“到了今年暑假,同学们就可以1人装1罐环保酵素带回家里用”。该校何校长说,希望借暑假让同学们把环保酵素带回家,推广这个配方。 而在从化区第七中学,利用厨余垃圾制作环保酵素的活动也得到推广。3日上午,第七中学初一、初二的同学,现场用水、瓜果蔬菜、红糖按照10∶3∶1的比例混合制作酵素。据该校老师李敏瑜介绍,第七中学曾在今年的妇女节和凤仪社区的推广活动中,现场展示环保酵素的制作过程,号召市民将餐厨垃圾“变废为宝”。 废旧海绵变可用沙发绵 在增城大件家具循环利用中心,回收工人正在将海绵从废旧沙发中剥离出,塞入海绵压缩机中。启动机器后,海绵就被压缩成一个个1米见方的立方体。工人用绳索将其捆绑起来,这些经过初步处理的海绵将被运往广州周边的家具厂。经过清洁、破碎、粘合等工序,废旧海绵就成为可用的沙发绵了。这台压缩机每天能打包1吨海绵,创造800元的收入。 废旧海绵只是增城大件家具循环利用中心回收的资源之一。该中心的分拣区分为几个区域,分别放置皮革、木材、绵、铁和塑料,经过打包等初步处理后,将送往相应的工厂进行回收再利用。 增城区大件家具循环利用中心原本由增城区城乡建设管理局成立,区供销社负责运营。去年7月起,中心的运作由供销总社下的企业负责,供销社进行义务指导。增城供销社再生办的钟科长介绍,政府在各街道回收废品,运到循环利用中心,相当于为中心提供原料,并支付地租。而人工费用、运费等,则由企业承担。 据介绍,中心实际处理回收品约为180吨/月,远低于其设计处理能力300吨/月。为提高回收效率,区城乡建设管理局今年增加了废品回收的基础设备,目前共有5部大型作业车辆,207台垃圾分类车以及55台大型运输车,以便在增城11个镇以及1个开发区中运送回收品及工作人员。 目前,中心主要承担荔城街约3.5吨/日、增江街约1.5吨/日和新塘部分废旧大件家私的拆解回收。增城区城乡建设管理局垃圾分类处理中心负责人阮建行表示,这些年区里有大量外来人口涌入,产生了大量的废旧家私。“基于此,未来我们将以这个拆解中心为蓝本,逐渐在各镇街建立相应的拆解中心”。 然而,对于负责该中心的企业主徐玖新而言,眼下最大的困难是资金问题。据阮建行介绍,每吨废品的盈利只有10元左右。徐玖新坦言,企业一直在贴钱运作。目前,他投入的资金已达60余万元,且数额还会增加。 如何让企业实现盈利?徐玖新说,“一是希望政府能够提供补贴,二是要想办法提高回收处理后的材料的附加值”。 ■知多D 环保酵素 环保酵素是混合了糖和水的厨余垃圾经厌氧发酵后产生的棕色液体。厨余环保酵素能代替家中的化学清洁用品,分解油污;将洗发液和环保酵素1∶1配比,再加入10份水可用来洗发,保持头发顺滑,防脱止痒;酵素不仅可以减少虫害、活化干枯的树枝花草,流入下水道还可以净化河流湖泊;环保酵素原液还可用于蚊虫叮咬、湿疹皮炎、止痒、摔伤烫伤、治脚气等。 |
关键词:酵素,垃圾分类,厨余垃圾,环保教育,湿疹皮炎,师生,综合实践活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