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独母亲64岁再生双胞胎:为孩子争取活到104
【现状】 “妈妈要挣钱,不挣钱怎么行?” 新京报:你现在的生活状态是怎么样的? 盛海琳:之前每个月都能走十七八个城市,每个城市都做讲座,介绍营养健身知识,靠讲座赚钱。 新京报:这么小的孩子都很想妈妈。 盛海琳:我只有找阿姨。这个年纪带两个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刚开始她们很难过,我每次回家都哭,懂得找妈妈了,一哭就是一两个小时。孩子经过这个过程,现在也适应了。 新京报:适应的只是聚少离多,不是不再想了。 盛海琳:对。电话里,她们想我就撒娇。她们也懂,妈妈坐飞机挣钱养宝宝。现在黏阿姨,唱歌唱“世上只有阿姨好”了。但她们还是知道妈妈亲,有时会和我说,“妈妈,我长大了,你抱不动了吧”,在这种环境下长大,她们有些早熟。 新京报:每个月花在孩子身上的钱有多少? 盛海琳:月嫂一个月6000元,再请个阿姨要1500元。给孩子喝进口奶粉,300多块钱一桶两个孩子没几天就喝光了;尿不湿50多块钱一包两天半就没了。每天要吃饭,还房贷,那时我还没讲课,每个月都是入不敷出。 新京报:怎么改变这种情况? 盛海琳:孩子不到100天,我就出去挣钱了。战友说,外面评价我“老太太生了双胞胎,还要挣钱养孩子,有实力、有能力、有魄力”。我觉得有道理。实力是什么?就是钱;能力是什么?能挣钱;我也是个敢想敢干的人。 新京报:会有人把你误认为孩子的姥姥或奶奶吗? 盛海琳:会。一开始我还解释,后来就算了。对我来说,这不是多大的心理障碍。我从怀孕开始就有这种心理准备。 新京报:你的身体和精力能承受吗? 盛海琳:我和孩子讲,“你看你每天要吃糖,要穿漂亮衣服,还要喝奶粉,所以妈妈要挣钱,不挣钱怎么行呢?” 新京报:想没想过还能这样继续多久? 盛海琳:我一天比一天老了,以后把课时减少。找一个当地的工作。少出差多陪孩子;等70岁干不动的时候,我想写本书,写孩子们不知道的事情,我和她们的故事,给孩子多留积蓄。 【启示】 “我的经历很难复制” 新京报:会担心孩子日后的教育吗? 盛海琳:我也担心,但我很早就行动了。她们14个月大时,送到了早教班。我现在注意保养自己,尽量不让她们觉得,妈妈比同龄孩子的母亲老太多。 2月份,广州一对和我一样的夫妻,就因为无法照顾孩子的生活,承受不了抚养的压力跳楼自杀了,这就是现实。 新京报:你会为他们觉得惋惜吗? 盛海琳:我只能说,死亡对他们来讲是最好的解脱。没有设身处地的人,不知道老年养孩子的艰辛和无奈。 他们在那种处境下,做出的选择是对的,虽然孩子以后没了父母亲,但如果不死,孩子越大越会埋怨他们,埋怨他们苍老、迟钝,孩子也会对比的,对比之后也会自卑。 新京报:很多失独母亲知道你的消息后,都很关注你。 盛海琳:刚生完,有很多失独母亲找我,问问题,也想做试管婴儿,但看到我当时情况那么糟糕——人老带不动孩子、为了挣钱很少和孩子接触、孩子心理成长与教育问题摆在面前,一地鸡毛,她们吓跑了。 新京报:你如何看待失独家庭这个群体? 盛海琳:希望这些母亲能坚强地活下去,这比选择死亡需要更大的勇气,如果没有财力和精力,即使生下孩子也很痛苦。最后老人没养好,小孩也养不好。 新京报:同样是“失独者”,你会觉得自己的选择别人并不容易复制? 盛海琳:我的经历不容易复制。这个年纪生孩子养孩子,要有知识储备,身体要好。要有一技之长去挣钱。我恰恰都有。如果没有这些条件,生下孩子才是不负责任。 新京报:经历了大女儿离世和小女儿降生,如今你如何看待生死? 盛海琳:我出生在军人家庭,以前军人都说不怕苦不怕死;现在我还是不怕苦,但怕死了,我要是死了,两个孩子怎么养啊。 新京报:怎样让自己尽可能陪着孩子们长大? 盛海琳:国外研究报告说,人最幸福是74岁左右,那时该尽的孝道已经尽过,儿女事业和家庭已经稳定,孙辈也已经长大。 如果大女儿还在,我74岁时她已经44岁了;现在两个小的44岁时,我是104岁。不管是科学论证还是实际,人类都有可能活到这个年纪,我是做营养健康的,希望保持好身体,能活到那个年纪。 |
关键词:失独母亲,双胞胎,生育 |